龙门石窟的来历
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石像
龙门石窟的石像不知是自然风化还是人为破坏,已经所剩无几了,但这些创伤更增添历史沧桑感,厚重感。比如有一尊极美的菩萨体态婀娜,站姿成S型,浮尘搭在肩上,手拎宝瓶,很有唐朝女子的感觉。据说,梅兰芳出神的瞻仰其2个小时,创了《洛神赋》之后她的名声就大振,话说树大招风,结果被人把脸盗走。其中,一处露天大佛还算精品,体态庞大、雕工精美,吸引了众多游人。石窟尽头还有一座桥连接两岸,过了桥来到对岸,回望龙门石窟,更加惊叹它的宏伟。
龙门石窟山泉
另外,龙门石窟的龙门山上流下来的山泉质量非常高,有很多当地的小孩在那里玩水,清澈无比;钟楼敲击不要钱,所以钟声不断,很是那么点味。龙门外有一条买纪念品的街,很不错,有东西很便宜,要注意货比三家,有的东西特贵。唐三彩比较难区分,也有很水货的,出门的地方有个酒历史博物管,很小,在二楼,能够见到历代的酒具。
洛阳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营造时间前后达400多年。工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在2100多个窟中,有佛像10万多尊,题记碑刻3600余品,佛塔40余座。2000年11月30日,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的洛阳龙门石窟目列为新的世界遗产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的。
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哪一年
公元493年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在哪里的?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龙门石窟是哪朝建的?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是哪里的?具体点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洛阳龙门石窟修建于那个朝代、
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龙门石窟的特点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在春秋时期称“阚塞”或“伊阚”,隋以后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然而以石窟寺出现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历史上,洛阳曾是东汉、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永平年间建成了号称中国佛教第一名刹的洛阳白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则天对佛教更是笃信有加。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他们在洛阳大兴土木,龙门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处。
1999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投资近两亿元,对龙门石窟周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改造。2002年3月,成立了龙门石窟风景区管理局,对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实行统一管理,并筹措资金近一亿元,在龙门石窟南北架设了两座公路大桥,拓宽了景区内南部河道,修复了香山寺古建筑设施,计划2003年4月,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届时,将会以石窟、寺院、墓园合为一体的旅游景象出现。那时,中外来宾可以在香山寺钟声的伴随中,漫步于水面涟漪的伊河河畔,驻足于佛龛之前,一览龙门众多景观。
龙门石窟是河南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洛阳龙门石窟是哪朝的文化代表
北魏.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一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有多少年历史?
15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