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总店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怎么做?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怎么做?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麻花最正宗,秉承传统工艺的百年老字号麻花老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并位列其首。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每个桂发祥麻花中心夹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红丝及香精水等小料配制的什锦馅酥条。麻花成型后,放进花生油锅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夹上冰糖块,撒上青红丝、瓜条等小料,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因店铺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处,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改造后又在距原址200米处,新建了桂发祥大沽南路店。桂发祥麻花有5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5000克、8000克、历史典故 制作方法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面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温水调搅均匀,发酵成为老肥,以备次日使用。3.用取3.5公斤面粉,用550~650克热油烫成酥面备用。5.用烫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红丝各110克,桂花275克,姜片175克和碱面25克,再放入冷水1 750毫升搅匀,用500克干面搓手,把面搅和到软硬适用为度。在搓条过程中用铺面1000克。 6.将剩下的干面16公斤放入和面机内,然后把前一天发好的老肥掺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据面粉的水分大小,不同季节,倒入适量冷水,和成大面备用。

该答案来自饭菜网官方网站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介绍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介绍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市汉族名点,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为天津三绝.由范桂才兄弟始创于1937年,因店铺坐落在大沽南路十八街而得名.十八街麻花选料精细、工艺考究,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技能,选用面粉、植物油等食材,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等20多道关键工序精制而成.122014年12月,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ⅷ-160).

十八街桂发祥麻花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十八街桂发祥麻花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十八街桂发祥麻花是天津有名的特产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天津西站店怎么样

去天津出差,想着天津的特色就是麻花了,找了几家店,最后在这家买的麻花,服务态度很好,免费品尝的麻花很好吃,于是就买了一些带回去给朋友分.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评价

说到天津一定会想到狗不理包子和天津大麻花吧,可以把麻花当零食吃,现在口味也多种多样,黑芝麻的,山楂的,冰糖的等等,这家的麻花算是天津麻花的领军 了,就算去天津旅游带回来的也大多都是桂发祥十八街的麻花,很好咬,很酥脆.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物美价廉.

天津市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总店在哪 ?

洞庭路是生产工厂,也有销售店.方便的还是去大沽南路与利民道交口那店吧

天津桂发祥总店十八街锦盒礼品装大麻花1000g装价格

1000克锦缎麻花(1000克什锦1支),150元/盒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怎么卖

28.00元 500克精制多味礼品麻花-天津特产桂发祥十八街 净 含 量:500克(每支50克,每盒10支装) 毛 重:800克 口 味:什锦、五仁、山楂、黑芝麻、椒盐各2支 是我回答的这种吗?

十八街麻花的由来?谢谢1

十八街大麻花的问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绝”晚了好几十年,它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以”桂发祥”和”十八街”为商标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发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区东楼十八街一带,所以俗称”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创始人是河北大城县人范桂林。他于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亡,他与母亲和两个哥哥艰难度日。1924年,年仅9岁的范桂林与11岁的二哥范桂才,由母亲带着逃荒,一路要饭来到天津,借住在南楼村,谋求生计。

  1928年,13岁的范桂林经人介绍,到东楼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铺当伙计。他每天帮工炸好麻花,然后提着食篮沿街叫卖。过了几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楼村刘家麻花铺当伙计,仍然干着炸麻花和卖麻花的活计。范桂林趁着在两家麻花铺学徒和帮工的时机,细心揣摩,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术。从1936年起,范桂林便辞了帮工的活计,自己在东楼十八街附近摆设小摊,炸制麻花叫卖。他炸制麻花的技术很不错,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顾客喜爱,所以小摊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攒了一笔钱。范桂林懂得摆摊总不是长久之计,就出钱在小摊附近买下一间小小店面,正式开了一家麻花铺,字号叫”桂发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爱的一种大众小吃,当时全市有不少卖炸麻花的店铺和摊档,层次质量各不相同,竞争也很激烈。范桂林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便反复试制,设计出一套别出心裁的制作工艺。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为半发面,还在麻花白条中间夹放一条含有桃仁、桂花、青红丝、冰糖等各种配料的酥馅。经过这样制作的坯料,炸出来的麻花酥脆香甜,别有风味,而且只要存放在干燥处,虽经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变。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较大,能炸出几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样酥脆,这是其他店铺难以做到的。这些大麻花不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观,简直像绝妙的艺术品,令人不忍下口。于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发祥”名闻遐迩,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产。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后,范桂林依然坚持原来的投料标准和操作工艺,决不依仗名声而偷工减料。他的配料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炸制一个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两、白糖2两5钱、冰糖半两。在和面时,要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适当增减食碱数量。炸制时炉火不能过猛,须用温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黄酥脆大麻花,深受顾客欢迎。

  建国以后,这一具有天津风味的特色小吃逐渐走向全国。1959年,桂发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参加全国商品展览会,得到好评;1971年,又摆进了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赢得国内外顾客赞赏。从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扬海内外。

天津18街麻花那磨出名.有典故吗?

话说天津十八街麻花[转载]上一篇 下一篇——————————————————————————– 天津十八街麻花是津门食品三绝之一。制作考究,料精货实。关于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沿革,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十八街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两兄弟。这哥俩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一间麻花店,一为“桂发祥”、一为“桂发成”。由于经营得当,制作的麻花很有特点,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一问“在哪买的麻花”,回答说“十八街”。时间长了,“十八街麻花”就成了人们的习惯称呼了。1937年范贵林、范贵才两兄弟各自开设麻花店。范贵林开了一家起名“贵发祥”。范贵才开了一家起名“贵发成”。由于他们之间的竞争,促进了麻花质量的提高。范贵林立于革新,屡经探索,终于研制了夹馅和半发面的新品种。兑碱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增减配比方法,使炸出的麻花一年四季保持质量稳定。 说法二:清朝末年,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开了一间麻花店,店名“桂发祥”。这刘老八人很聪明,研究出了很多种麻花的做法,尤其在掌握好麻花酥而不艮上有独到之处,也可以说有一手绝活。至于麻花的称呼,与上述相同,这里就不赘言了。 还有一个传说,是说明这十八街麻花如何创出特色的:说是十八街麻花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既酥脆,还不艮,而且香气扑鼻,很是可口。后来就按照这个方法摸索出了一套绝活。从此,十八街麻花的名声也就越叫越响了。我个人对这个说法不加怀疑,觉得可信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