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厝酒楼 如何
味道很地道,闽南特色,就是价格有点贵,那道米粉芡很经典
南安的房子是属什么风格的
泉州古厝
想知道皇宫式建筑风格的闽南古厝在哪吗?
皇宫式建筑风格的闽南古厝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惠安县黄氏之女厥,被闽王王审知册立为妃。某年梅雨季节淫雨不断,这天,她在宫中联想起老家房屋破漏,难以遮蔽,父母不知如何熬夜,不禁暗自流泪。适被闽王发现,经征询再三,她如实禀奏。王审知当即口谕宽慰:“既是如此,孤家赐汝一府皇宫起”,特许她娘家按皇宫式营建房屋。她连忙跪叩谢恩,利用歧义,大发慈悲,即差太监传旨。
一时府城大兴土木,相继建成许多堂皇富丽的宫殿式住宅,晋江、南安、惠安等县也纷纷仿效。后来有人密报泉州府民众僭越,意欲谋反;闽王方才省悟是误伟所致,于是下旨纠正。当王命下达南安县地界时,有的屋顶忆粘三槽瓦筒;君命不可违,退缩不好办,反正不知者不为罪,下不为例。故该县这种民居遗传至今,就是当时那样。
它的正大门适当退后,与两连形成一个凹形,俗称门斗。通常只有遇到婚丧喜庆或家族大事,方才开启。门楣一般雕刻用来表明宗族渊源的匾额,如“九牧传芳”“陇西衍派”“彭城衍派”等。两扇大门往往嵌有门钹,质地或铜或铁,形状不一:门轮包铁箍,上长下短,门顶椿,门下椿;正大门平时都用竖门椤,木门闩关闭(有的加横门椤或铁圈木横闸,以确保门户安全)。门斗左右,设置两个相对的偏门。正大门和偏门,均有石刻对联。
跨过门槛,就是下厅,又称下照厅;它两侧是左右下房,又称下照房;两间下房一左一右,共有两个角间,又称尾间——这些组成下落。
下厅和下房前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天井,花岗岩石板构筑,俗称“深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泄雨水的作用;天井两旁称为庑,如砌墙设门,则为榉头;榉头前有走廊,是雨天从下厅到大厅的过道空间。在两侧榉头和下房、上房之间,都分别设有角门,也叫巷门,作为防火疏散之用。
过了天井,登上台阶,便是大厅,即正厅。它分开敞式和斗敞式,有两部分,前厅排高长案桌和八仙桌,是整座住宅的中心,供奉先人、祭祖、成婚、治丧、接待和宴饮的正规场所;后设两个边门进入后厅,即后轩,是连通大房或后房的活动空间;后轩外墙两侧,各有一门通向户外或后落;正厅两侧为大房,空中用木板分隔,上为阁楼;大房如果一分为二,后者则叫后房;门口称屏步,靠近大厅斜前方,各有一根屏步柱;两间大房一左一右,共有两间落规。大房和落规前面,统称侧厅——这些组成顶落。
这种旧式十间张大厝,大厅、下厅、通巷、走廊和天井公共活动,来往方便,住房按面积和质量分排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大房、落规、榉头、下房、尾间。它突出厅堂,重心稳定,主次分明,两边对称,和谐统一,舒展闲适。背面能添后落,若是两道便成四落;两侧可加护厝,若是双重,则成为“四落四条护”。多进深,多单元,每个院落,都有房间、厅堂和天井。也就洋洋大观,更加称心如意了。它内部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主体,木柱圆鼓形石础垫,背檩、椽子、门板等,保持原有木质花纹,显得古朴庄重。
屋顶正脊呈曲线尾形,两端高高翘起;屋面或悬山式,或硬山式,或单坡,或双坡,高低错落;覆盖红瓦或黑瓦,分陇砌槽,俯仰间隔,有些还加一重瓦筒,瓦缝勾灰;天井四周的厅堂、下房和榉头的上端边缘,均深挑檐椽,形成檐廊,檐口配置滴水。
讲究的外墙封清一色的红砖,墙裙正面砌花岗岩条石。外观呈封闭式,高大而厚实的墙体环抱,开小石窗,房间一律内向布置,以便防晒、隔热,降温。
门口通常铺设石板,埕角开挖水井,两旁栽花种果,后面手植风水树。
老厝是什么意思?
古厝(cuò),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厝群现在以泉州地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闽南古厝的古厝样式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
3、闽南古厝的榉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4、闽南古厝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
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
厢房之外,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如属单护厝,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既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独具特色的整体形式美感和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1、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2、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3、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
4、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上面的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二、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图象故事的可读性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三、独特设计体现的实用性和美感
实用的排水系统及富有美感的屋脊:
闽南古厝的排水系统:在古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古厝内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排水池,而古厝的埕的排水系统更加完备。在古厝的四周,一般都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的问题。而且这种功能又使古厝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暖夏凉的功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迹。而且古厝的屋顶和房瓦也都符合排水的需要。以下以图片来具体说明。
闽南古厝的屋脊: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细部装饰精雕细刻,万紫千红,绚烂至极。
古民居的闽南古民居
闽南古民居称作“古厝”,又称大厝、红砖厝。厝字在闽南语中是房屋的意思。闽南的红砖建筑既承载了中原文化,又包容海洋文化兼具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民间工艺文化,是独特的南派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闽南文化的核心支柱。闽南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泉州的古民居建筑。闽南重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富有特色的闽南建筑一向为人们所称道,那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蚵壳厝;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蔡氏古民居;保存完好的红砖厝,处处体现着闽南建筑的特有风格。
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多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单元,罕见的还有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此类建筑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不仅外观独特,而且在装饰与色彩纹样等方面都与其他区域的建筑截然不同。它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谁有闽南古建筑的详细资料,和历史?
一、历史篇
为了配合泉州市的旅游节活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泉州,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兴建闽南建筑博物馆。它位于温陵路和湖心街交接处的洪氏大宗祠内,洪氏大宗祠到已经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了。
二、现状篇
闽南建筑博物馆很简陋,主体建筑是一间低矮的平房,在里面站了一会儿,就觉得很闷热,有些展品上还有蜘蛛丝,看来,这里平常一定很冷清。
虽然博物馆外表其貌不扬,但是,细细一看,里面的藏品可丰富了。有900多幅有关建筑的图片,如古大厝、牌坊、寺庙、教堂、泉州发展史、改造中山路的成功经验……有从泉州各地收集来的古建筑,具体的数量将在新馆建成后,请有关专家来鉴定、统计。一张大床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床很大,漆成红色,床的四周雕刻着许多图案:花纹细腻,金碧辉煌,这些图案来自一些历史的掌故。这是古时候有钱人家用的。古代的房子也很有意思,不用一颗螺丝、钉子,梁、柱、各种木制家具都是巧妙地拼接起来的,古代人真了不起!
黄爷爷说,这些展品体现了泉州的建筑特点——红砖白石、小巧玲珑、雕梁画栋,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小学生们应该经常来看一看,对自己的家乡多一份了解。
我们还在洪氏大宗祠内的墙上发现很多书法作品,还有两幅是英文的。一问黄爷爷,才知道,这是各级领导、外国友人来参观时有感而发写下来的。虽然看得不太明白,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还是有很多人在关心、保护这些古老的建筑,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三、未来篇
黄爷爷告诉我们,新的博物馆正在筹建当中,打算建在西湖旁,占地面积200多亩,是现在的10倍。新馆将在灯光、音像方面加大投入,力求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展品;配备解说员,使参观者更详细地了解我们泉州的建筑特点。还将与教育局联系,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中、小学生了解我们的家乡,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得更美。
闽南本系古闽越地,但现在居民多从中原迁来。唐初由南安割东南地置晋江县,为泉州府之附廊,所以古代建筑,多沿中原古老建筑物以及有关资料来看,闽南住宅主要的大约有如下几种。
较早的住宅建筑,以土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墙壁用硬土夯实,俗称“土栋撞”这种“土栋撞”最简单的只用硬土夯实,多取红壤粘土渗以粗砂拌合夯成。也有取旧厝地渗杂着瓦砾土拌以壳灰夯成。此材料以城镇居多。真正讲究的“土栋撞”是采用三合土,即用红壤土,粗砂和壳灰按一定比例拌和之后用以夯墙,讲究的还加糖水,用这种三合土夯墙筑墓建造古城堡十分坚固,留存至今的明朝墓,有的甚至比混凝土还坚固。建“土栋撞”的房屋要使用墙模板和撞子等工具,过去农村建屋,邻里帮助,把墙夯到一定高度,上面架木梁钉桷支,再盖上粘土烧制的瓦片,安上门窗,便可安居了。不用“土栋撞”的也有采用土坯,即用红粘土或田土“土结模”印成坯块,干燥后待用,比较讲究的渗入石灰拌和称为“灰土结”。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屋,内外墙用泥灰浆抹平,也就成为可以安居的民房了。这种土木构的房子俗称“土扛员”,是较早的时代闽南城乡普遍居住的房屋。
闽南民宅除土木结构以外,还有一种砖木结构的住宅建筑,用粘土烧制的砖块砌筑墙壁,竖上木柱架上木梁,钉了桷枝,然后在桷枝上安上一层薄片О,在上面施以薄土浆,再有次序地安上瓦片和瓦当,这是“皇宫起”的规规制,无论宫庙或祠堂,一般都是三进三开间形式,由山门正殿和后殿组成,带两廊或不带视规模而定。而典型的民居大厝也是由下落,中落和后落组成,亦即三进三开间,两边再带护廊,其规制与宫庙相同。所以说正规的三落(三进)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宫起”。唯一的差别是规制较小,随着时代发展,“皇宫起”的民居也从三开间发展到五开间大厝。房间增多,但规制形式仍然保留古制。
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古建筑有大小不同的规制,一是进深与梁(员)的架数,自七架至十三架员,二是开间,由三开间至七开间,现分述于后。
七架:即主屋正厅脊员前后各有三支木梁,连中脊梁合计七支,俗称“七架”,这是闽南民居最普遍之规制。这种民居一般没有大房部口,也无后房。但较大规制的七架,勉强留出一个“部口”。
九架:即正厅的木梁连脊梁计九支,有部口即无后房,留后房即无部口。
十一架:正厅连脊梁共十一支,有部口并有比较宽大之后房。
十三架:连脊梁计有十三支大梁之多,为最宽敞的古式住宅,有宽大之部口及后房,并有一条后房巷通往大后厅,护廊七间一厅六房,一般民居建十一架大厝已够气派,极少十三架大厝。
开间:俗称间格,正统古式大厝为三开间,后来人丁兴旺,则多建五开间大厝,至于七开间大厝的民居少见。
附属建筑:除正屋之外,尚有下列附属建筑。
护廊:也称护厝,传统古民居为两进三开间两边带护廊,护廊五间,一厅四房,多作厨房及贮藏间之用。
南厅:俗称倒向,即在庭院与大厝相向之处,按大厝之规制建三至五间房,成一字形,与主厝相向。如带护廊,则房间增多。
照墙:也有不建南厅而正对大门建一赌墙壁者,俗称照墙,照墙正对大厅处略高,墙口大书“福”字嵌于中央,以兆福气。
角脚楼:古制五开间大厝,常在大房边房的部口位置上加盖小楼,过去由于旧观念影响,角脚楼不得高过厝脊,所以往往比较低矮而少。
榉头双层:近代以来风气渐开,古体五开间大厝的两边榉头建为两层楼房,以后又把榉头连下落建成两层楼房,成为后面仍是古式大厝的中西合璧异形房屋。
除以上按传统规制的古大厝外,还有比较简朴的单落厝和丁排厝。
单落厝即一进(落)古厝,前面一字平墙,正中大门,进大门有中间天井和两边榉头,天井以上即为正厅及房间。单落厝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两种。
丁排厝乃一字形平屋,三至五七间不等,开门见路,不带围墙,属最简陋之民居。
想知道: 泉州市 涂门街的农家古厝餐厅 在哪
我没去过只能帮你这么多了,不然可以更直观点,而且涂门街和百源路是相交叉的两条街查了很多网站我想你说的那家餐厅可能不是在涂门街吧 而是的百源路3号(百源路工商银行对面)有一家 叫 兴源古厝餐厅的 你说的在涂门街有家 但是好像不是餐厅而是一家叫古厝茶馆的(涂门街关帝庙后城44号)不知道今个为什么贴不上地图
在泉州哪可以买到’泉州古厝’这本书呢?
我知道有一本书叫做-泉州古巷….在越洋图书城那有卖,就是百汇的对面…..你可以去找找,问下销售人员
泉州哪里好玩啊
泉 州 十 八景 清源山 开元寺 崇武古城 府文庙 西湖公园 深沪湾 牛姆林 清水岩 天后宫 五里桥 东湖公园 洛阳桥 黄金海岸 仙公山 蔡氏古民居 岱仙瀑布 郑成功史迹 涂门街 个人觉得 永春的牛姆林和德化岱仙瀑布 是夏天最好玩的 冬天海边山上都冷,可以去一些人文的古迹,开元寺 崇武古城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