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封了几位异姓王?
【明朝的异姓王总共有】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平阴王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七月袭成国公。正统十四年没于土木堡,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定襄王朱希忠:朱勇玄孙。嘉靖十五年袭成国公。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河间王张玉:靖难功臣之一,战死于东昌,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定兴王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之一。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宁阳王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袭爵。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八月卒。
宣平王朱勇: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二年袭伯爵,成化三年二月进封侯,成化十五年进封公,弘治九年二月卒,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消灭异姓王的过程
有明一朝生封王爵的只能是宗室,异姓王。明末局势混乱时,制度遭到破坏,封了不少异姓王,而且这些异姓王都是割据小朝廷所封的,正史上并未予以承认。
【明朝的异姓王总共有】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平阴王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七月袭成国公。正统十四年没于土木堡,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定襄王朱希忠:朱勇玄孙。嘉靖十五年袭成国公。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河间王张玉:靖难功臣之一,战死于东昌,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定兴王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之一。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宁阳王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袭爵。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八月卒。
宣平王朱勇: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二年袭伯爵,成化三年二月进封侯,成化十五年进封公,弘治九年二月卒,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有一个对联,徐达做的,……唐宫汉阙,……舜日尧天?
明·中山王徐达府第对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 问楼外青山 山外白云 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 看池边绿树 树边红雨 此间有舜日尧天
,山海关他描写的是历史 文化名城什么他是历史文化名城什么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朝时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为临榆县.
春节与哪位皇帝有关
1,汉武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2,朱元璋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山海关的历史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军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时间(几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过程)建成了占地约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时间,占地约230公顷,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该处正处于海陆咽喉要冲,在历史上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开始修建山海关。
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