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的概况?
广济桥曾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俗称"湘子桥",全长517.95米,整座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这种造桥方式在我国桥梁史上还是孤例.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是潮州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潮州广济桥全部资料
湘子桥,横跨韩江,位于潮州城东门楼前至东面的笔架山下韩山师院前。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现桥长566米(一说517.95米),分20孔,桥宽11米。桥东西两头自古至今由石墩架设石梁而成,中间水深流急,昔时限于条件,加上航运需要,采用木船铺上木板架设而成,作为启闭式浮桥,故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称。湘子桥因此成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座启闭式石桥。1988年1月,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子桥已历时832年,自古及今倾注了不少地方官员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数次修建扩建维护,得以保存且不断完善,由此也使其出现若干名称,现简介如下:
康济桥:据《永乐大典》5343卷桥道载:“《三阳志》: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来往者两病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公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两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
丁侯桥:据《永乐大典》5343卷桥道载:“……已酉(即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丁公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为八,亘以坚木,覆以华屋,曰‘丁侯桥’”。
丁公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知军州事常州丁允元又增置西岸石洲四架,梁而屋之,民号‘丁公桥’”。
济川桥:据《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部汇考》载:“广济桥在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又《永乐大典》5343卷桥道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知州陈宏规,益东岸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
广济桥:据明郭春震《潮州府志》载:“广济桥在城东跨韩江上……大明宣德间,知府王源累石为墩,二十有三架,亭屋百二十有六,中不可为墩,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梁,更今名”。据姚友直《广济桥记》曰“更名其桥曰‘广济’,取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又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俗又传言……西洲创自广济和尚,故名‘广济’。然广济实取义于利渡,且广济和尚并无其人,乡民多图像之,神祀之,其诬妄尤不足辨。”
湘子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俗传造桥始自韩湘子,因建庙祀于东洲(即桥东)之首,而称桥曰‘湘子桥’,或简称‘湘桥’。流俗相传,迄今无以易矣”。意即传说以讹传讹,民间信以为真,名称既成,难以更改。
湘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桥曰‘湘子桥’,或简称‘湘桥’”。潮州八景之一的“湘桥春涨”即因此而来。
浮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是桥建于江中石上,言地理者曰,韩山余脉,自桥东村横江西来,至桥之中段,石根紧缩如线,桥墩莫得而坚,因中断浮舟以渡,故又名‘浮桥’”。
跃进桥:据廖来保主编的《潮州市志》载:“1958年,出于交通需要,广东省公路局拨款90万元,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改变古桥的原来格局,把原来的浮桥部分改成3孔钢筋桁架和两个高桩承台式桥墩。改建后的广济桥(湘子桥),曾称‘跃进桥’”,因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故名。
哪三大方面介绍了广济桥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 广济桥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 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夕广济桥已是残破不堪.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缉罚光核叱姑癸太含咖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潮州牌坊街 历史
潮州古牌坊类型多种,有府治县治、府学县庠、忠孝节义、功德、科举、赐封、记胜等等,或表明街道、集市名称的牌楼。据初步查考统计,潮州古牌坊共有152座。仅昔日长不不足二里的繁华太平路,47座牌坊依次毗鳞。几乎是每巷一亭,百步一坊,为全国绝无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
昔日潮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赏心乐事之一,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潮人心目中,石牌坊与湘子桥是铢两悉称。为推动“文化潮州”的建设,提升名城的文化品位,潮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太平路重新修复古牌坊中之22座的工程,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力求恢复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
昔南宋潮州知州常祎尝说:“利众者易兴,谋众者易成”。值此昌明盛世,在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古牌坊必将与广济桥一起重焕光彩,再展芳华。
笔者不揣浅陋,对将修复的古牌坊一一作个简介,着重探讨“坊眼”文字,不当之处,恳请指正。至于顺序,按民间说法“头亭巷,二亭脚”,是从南向北;若以乾隆《潮州府志》,雍正、光绪《海阳县志》记载,则自北至南,潮州牌坊街修复工程筹建委员会编《潮州牌坊街修复工程》也从之。今以后一种次序来介绍。
四进士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四进士坊,在大街。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明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1517)。
四进士坊,在今市区太平路四进士亭巷口。坊字两面同。
文宗方伯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文宗方伯坊,在大街。为福建左布政黄琮建。”
“文宗方伯”坊在今市区太平路军厅巷口南侧。北镌“皇命三锡”。
状元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状元坊,在大街。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
“状元坊”在今市区太平路铺巷口。坊字两面同。。
圣朝使相坊
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载:“圣朝使相坊,在铺巷口,状元坊次。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坊字北镌“覃恩三锡”。
理学儒宗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学儒宗坊,在大街。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
“理学儒宗”坊在今市区太平路羊玉巷口。坊北镌“铨曹冰鉴”。
柱史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柱史坊,在大街。为御史许洪宥建。”
“柱史坊”在今市区太平路柳衙巷口。坊字两面同。坊镌“明正德丁丑夏为御史许洪宥建。”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1517)。则时许洪宥尚在世。
三世尚书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书坊,在大街。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樌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
“三世尚书”坊在今市区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镌“四朝大老”。
宗伯学士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学士坊,在大街。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
“宗伯学士”坊在今市区太平路载阳巷口。坊北镌“三世宫端”。
问一下下 潮州广济桥之二十四楼台有名称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
潮州的湘子桥的船有什么用处?船可以走的吗?
潮州湘子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是开启式的桥梁.当初建造的时候因为河中央水流湍急,没有办法安上桥墩,于是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韩江两岸各自建造桥的一半,在河中央用绳索将一些船只连接起来,铺盖上木板供人行走.到了春天,韩江水涨高,这些船就跟着高高浮起来,因此就形成了潮州著名的八景之一“湘桥春涨”. 现在湘子桥重新修复以后,在保留原有桥墩的基础上,专门定做了一些耐用的木船,同样是铺上木板,人在上面行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过在风浪比较大的时候,它就不允许大家在上面走了.我看湘子桥前面有个介绍,记得它说整座桥最大承受人数好像是四百多吧,那么浮桥可以承受的人数当然就更少了.
湘子桥体现潮州人民的什么特点?
湘子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勤劳勇敢的精神.
湘子桥有什么特点
湘子桥即广济桥,是我国现有四大古桥之一,在广东省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
第一、“十八梭般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
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第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
潮州湘子桥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关系吗?
可能吧!有这么个传说:当年韩愈被贬来潮州做刺史,看到百姓过江不便,就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帮忙造一座桥,韩湘子就请八仙来帮忙,广济和尚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 桥建成后,潮州老百姓为了纪念韩湘子他们八位仙人和广济和尚的功绩,就给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湘子桥”,一个叫“广济桥”. 但是韩愈是唐代的,而我们的桥是南宋建的,两个时间相差几百年!所以不知怎么说有没有关系!!嘻嘻
潮州八大景色的介绍或是图片
湘桥春涨
湘桥春涨广济桥位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西湖 渔筏
潮州八景之一的“西湖渔筏”位于潮州古城西北侧,西湖依傍在葫芦山,山水相衬,风景十分秀丽。自唐宋以来,直至今日,潮人习惯在工余休闲之时,到西湖品茶。
韩祠橡木
韩文公祠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麓,西临韩水,是中国所有纪念韩愈的祠宇中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祠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原址在金山麓夫子庙。
凤凰时雨
明隆庆二年潮州知府侯必登经过韩江江心老鸦洲,爱其幽雅,遂名之为“凤凰洲”,并建十余丈之高台,称凤凰台。现在重建的凤凰台则是一座台榭建筑。
龙湫宝塔
在潮州市区东南约2公里的涸溪村,临韩江东溪、北溪分叉之东南岸上,耸立着一座七层八面砖石结构的古塔,此塔俗称涸溪塔,正名凤凰塔。始建于明历
金山古松
金山古松是潮州八景之一,原名马丘松翠。金山形如覆釜,屹立于古城北阙,东临韩水,西瞰大湖,向为潮城屏障,亦是潮人登高览胜之处。
北阁佛灯
北阁佛灯辟于宋成于明,历代兴废不一。它背倚金山,面临韩水。相传阁前佛灯,夜间普照四方,故以“北阁佛灯”为名列为潮州八景之一。
鳄渡秋风
相传唐代韩愈当年到潮州后,深知民之疾苦:“皆口恶溪有鳄鱼食民物产,民是以穷。”亲自观察后曾在此处设坛祭鳄,撰《鳄鱼文》,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