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歌有那些
白族民歌根据地区差异可以分为:大理白族民歌调,剑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
大理白族民歌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
剑川白族民歌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民歌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
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大理白族歌曲我是洱海一枝花
由州文 化局局长杨政业作词、州白剧团副团长 马永康作曲,州业余歌手王谦演唱的新 创白族民歌《我是洱海一枝花》,但目前,网上还下载不了.
白族民歌的民歌分类
白族民歌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民歌调”、“剑 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民歌调等. 每首大多由八个诗句组成.第一句通…
白族民歌的介绍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歌曲特点及代表歌曲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
白族较为著名的民歌有 – —-等.
蝴蝶泉边、洱源西山调、苍山歌声永不落、小心肝等.
求几首关于云南大理的歌曲(音乐也可以)…
彩云之南,大理姑娘,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云南山歌、大理山歌,云南大理白族民歌、对歌.差不多就这些了,谢谢采纳!
白族民歌的民歌文化
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民歌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扎根于各族人民…
白族民歌的民歌历史
古代白族民歌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民歌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民歌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民歌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白族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谁能告诉一些白族民歌的名字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