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楚雄彝族舞蹈(楚雄彝族舞蹈种类)

楚雄彝人古镇晚上篝火晚会跳舞的舞曲叫什么名字?

楚雄彝人古镇晚上篝火晚会跳舞的舞曲叫什么名字?

歌曲:七月火把节

歌手:山鹰组合

专辑:《等你一句话》

作词:陈小奇

作曲:吉克曲布

又是一个把你双眼点燃的七月,

又是一个把你心灵点燃的七月,

骑上你的骏马穿上美丽的衣裳,

小伙姑娘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

又是一个把你青春点燃的七月,

又是一个把你梦想点燃的七月,

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乐,

彝家和你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

咿哟,咿哟,啊咧咧咧咧,啊咧咧咧咧.

远方来的朋友请你过来歇一歇,

一起尝尝彝家的酒彝家的岁月,

献给你的吉祥幸福千万别推却,

你栽下的友谊花朵永远不凋谢!

彝语独白

彝族舞蹈种类及风格是什么样的?

彝族舞蹈种类及风格是什么样的?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支最多、民族歌舞最为丰富的民族。彝族形成期是在南诏时代(公元8至10世纪),当时佛舞、巫舞、庙会舞以及各种乐舞极其盛行,有些歌舞至今保留在彝族人民中间。据统计,彝族民间舞蹈有170多种,跳法也有1900多种。舞蹈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联袂环舞、顿足踏跺、击节歌舞等方面。彝族主要居住在深山老林,直到解放前夕还保留着多种社会形态,因此,彝族舞蹈中还保留着远古风貌,如打歌。”打歌”起源很早,是人们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打歌的基本动作有:翻身转、左右蹬跳、翻身勾脚、跳蹲步等动作。动作激烈,情绪高涨,是群众喜爱的自娱性活动。

“花腰跳乐”是彝族青年男女交谊舞,无音乐伴奏,舞者用彝语演唱,其调子只有本民族人能听懂。舞蹈表演人数不限,男女围圈拍掌而舞,舞蹈队形有对跳、穿花等。舞蹈多做踮走步、蹬步踮、崴步、崴踢步等。

“烟盒舞”又称”跳弦”、”跳乐”,最早因四弦琴伴奏而得名,后因舞者手持烟盒舞蹈而得名。

“左脚舞”是彝族大型群众集体舞,一般在彝族传统节日”三月会”时跳,是彝族青年交流情感、寻找知己的一种交谊舞蹈。左脚舞的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下,如直脚、甩脚、串花、翻身、合脚等,舞蹈者相互连臂踏跳而舞,身体随着节奏上下颤动,弹月琴拉胡琴的乐手站在舞队前列,舞者搂腰搭肩踏跳舞蹈。

彝族舞蹈除以上种类之外,还有阿细跳乐、花鼓舞、铜鼓舞、灯弦舞、阿乖佬、跳箩箩等种类。

彝族舞蹈《喊月亮》是什么意思?或者是个什么含义?请速速解答!着急的很呐!

彝族舞蹈《喊月亮》是什么意思?或者是个什么含义?请速速解答!着急的很呐!

彝族舞蹈《喊月亮》月儿在云层中隐现、穿行,彝族少女在月夜里奔跑、舞蹈.少女呼月而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表现了少女纯真、可爱,追求光明,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愿.

长长花腰情是彝族舞蹈吗?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长长花腰情是彝族舞蹈。

舞蹈花腰彝里面讲述的主要就是围绕女孩子和长腰带之间的情感以及传统,把情感寄托在了腰带上而展开的一段欢乐舞蹈。

彝族有很多种,花腰彝是彝族的其中一种。其中,长长的腰带在花腰彝里面有很多传统版习惯,比如人从小到大权,所系的腰带是不一样的,男人和女人也是不一样的。

扩展资料: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

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

适合跳彝族舞的曲子!彝族舞!!速回!!

跳集体舞么?最多的就是七月火把节了 其他的有一起舞动、抢亲、索玛花这些 不过这些都是歌曲 要是没人唱的那种曲子的话有百褶裙的冥想 快乐的若苏 等等 个人觉得萨顶顶的快乐…

中国彝族花鼓舞的情况

彝族 ——花鼓舞

彝语称“热波比”,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双柏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区的新平一带,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一般由村子里的花鼓班子表演。表演者都是男子。在双柏县,每逢年节和办丧事时,就请花鼓班子来跳。他们说,人在世上活着高高兴兴,死后也要高高兴兴,所以办丧事要跳花鼓,相反办喜事是不能跳的。�

花鼓舞由打击乐伴奏,乐器有大小钹、大小镲、大小锣。

花鼓呈椭圆形,一尺二寸长,红色鼓身,用绸带系鼓,斜挂于右肩。

花鼓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位师傅手持木制龙头,龙头上插有野鸡羽毛,并用红绸扎成绣球系在上面,作为指挥。另由四人背鼓,鼓横挂在腰的左侧,左手拿白毛巾,右手持槌打鼓。打鼓动作有一定程序,每套动作都有头步和收步,动作先后顺序及图形变化均有严格规定,由持龙头的师傅用手中道具指挥。�

花鼓舞的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开奏鲜明。舞蹈在重拍时向上弹跳,一拍击鼓一下。动作特点是小腿灵活,有不少高难度技巧,如小腿在空中划圈等。�

在表演花鼓舞时,因整个舞蹈都在弹跳中进行,舞者体力消耗大,故分段表演,每跳一段舞蹈先唱一段花鼓词。曲调分为玩场歌和送丧歌两种。�

新平县的花鼓舞只保留在前进乡的磨皮大寨,故又称为“磨皮花鼓。”表演时至少要有十一人,手持雉翎的指挥者一人,耍大刀、二节棒、水火棍、三叉戟、双刀、双钩镰的各一人,腰系花鼓的四人。舞蹈充满战斗气氛,逐一持兵器表演武艺,在队形变化上也依照战士出征的排列,如跋山涉水、摆陈设仗、短兵格斗、凯旋而归等九段。舞蹈动作豪迈粗犷,古朴大方,场面颇为壮观。据说“磨皮花鼓”来源于庆贺战争的胜利,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楚雄火把节那天?

农历6月24日。

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节,是彝族传统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国火把节最流行、最隆重的地区,2005年,“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81年 5 月 25 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彝州的法定节日,1986年,“火把节”作为彝州的法定节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从1983 年起,正式由州、市政府主导每年轮流在楚雄鹿城举办欢庆火把节活动,自此,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火把节成了楚雄州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征的传统节日。

彝人古镇舞蹈歌曲有那些?

彝人古镇舞蹈有打歌、大刀舞、大三弦舞、羊皮舞、芦笙舞等,其中以打歌最具民族特色。打歌,又叫“踏歌”,始于部落时代,在巍山、南涧、漾濞等彝族聚居县盛行。每逢节庆和 婚丧红白喜事,彝族山寨都要打歌,打歌时以簧火为圆心,芦笙领舞,笛子伴奏,男女结伴自然围成圆圈。打歌调内容丰 富,唱词分为上支和下支,上支为比喻,下支为叙事,男女一 唱一和,一问一答。演唱时,男子多用假嗓,女声甜润而富有 感情,舞蹈动作节奏明快。舞步有12步和7步两种,有“直歌”、“翻歌”,配以拍手、扭脚、拍羊皮等动作。“翻歌”中, 又分“全翻”、“半翻”、“半翻半转”、“全翻全转”、“三翻三 转”等,呈现出“蜜蜂采花”、“斑鸠喝水”、“苍蝇搓脚”、“喜 鹊登枝”、“母鸡蹲窝”、“阉鸡摆尾”等优美舞姿。打歌常常是 通宵达旦,舞兴酣畅,打歌调中有句名言“打歌打到太阳出, 一块豆腐两块肉”,正是对彝族打歌的概括和反映。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彝族的歌舞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内容和表现手法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

彝族民歌的唱词内容广泛,是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其唱腔则根据唱词内容,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极度具艺术感染力。民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酒歌和风俗歌等。

舞蹈 ���舞蹈在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彝族舞蹈形式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风格。“踏歌”是最具群众性的一种舞蹈。在各地彝族中,“踏歌”又称为“达踢”、“跳歌”、“左脚”、“跳锅庄”等,是彝族历史传承悠久的一种舞蹈形式。在云南巍山文龙亭中有清代乾隆年间所绘制的反映彝族“踏歌”舞的壁画,其舞蹈形式和舞姿与今天彝族的“踏歌”舞几乎一样,即以篝火为圆心,舞者围成圆圈,领跳人在前吹奏芦笙等乐器,其他人则随后携手搭肩而舞,其舞蹈动作矫健,步调整齐成拍,跳时大家边跳边合拍而歌。

除“踏歌”外,彝族舞蹈形式还很多,有四弦舞、罗作舞、“阿细跳月”、烟盒舞、铜鼓舞、跳花鼓、冬格朵荷、跳芦笙、披毡舞、荞子舞、插秧舞、对脚舞、铃铛舞、酒礼舞、腰鼓舞、海马舞、金竹舞,以及婚礼中跳的“蒙莫居兹”,丧仪中所跳的“娃子黑”、“喋为止”、“扯格”、皮鼓舞等。

四弦舞,彝语称为“叶切比”,意为弹着月琴跳舞,流行于云南峨山、双柏、新平等地区。罗作舞盖一种风俗性舞蹈,彝语称“罗作比”,流传于云南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金平等地。“阿细跳月”是云南阿细支和撒尼支彝族群众喜爱的一种舞蹈,舞蹈时男子弹奏大三弦琴和吹笛子,女子面对男子拍掌起舞,一般都在皓月当空时跳,到月落星稀时才散,故名“跳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彝族民间跳月舞的基础上整理加工的民族歌舞“阿细跳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他舞蹈,如烟盒舞主要在行于云南红河州的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屋,以及玉溪地区的元江、通海等地;铜鼓舞主要行于云南文山州的富宁、麻栗坡、广南、西畴等地的彝族群众中;冬格朵荷是大、小凉山彝族中较具特色的歌舞之一;酒礼舞是流行于贵州西北部的一种彝族舞蹈;金竹舞是广西那坡彝族的传统祭祀舞蹈。

在贵州西北地区彝族中还流行一种傩戏,彝语称之为“撮泰吉”,其意为人类刚刚形成的时代。跳“撮泰吉”者为男性,其装束奇特,用布将头顶缠成锥形,全身穿黑装,上身和腿上缠有白布带,脸戴涂有白泥的木质具。表演者用粗犷的动作表现初民时期人类的生活,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演出,主要用于祛除祸祟,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彝族的民间器乐非常丰富,有独奏曲和合奏曲等,独奏曲中以大、小凉山彝族月琴演奏曲“秋风吹”到“打谷场”、“雷波调”,云南无量山区彝族笛子独奏曲“过山调”、“放羊调”,云南红河彝族的巴乌独奏曲“阿哩”等最具特点。合奏曲在历史上形成很早,最著名的是公元800年南诏宫廷乐队赴长安所演奏的“南诏奉圣乐”,其规模宏大,乐曲优美,在当时唐都长安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现代彝族民间合奏乐以聂苏支彝族的“歌舞组曲”和阿细支彝族的“阿细舞曲”最具代表性。著名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撒尼支民间乐曲创作而成的。

云南彝族宗教.仪礼.娱乐舞蹈可分为哪些?

一)族称

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或“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二)、族源�

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问题,由于汉文史志记载甚少,故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说法:南来说,即古越人和马来人种说;东来说,楚人说;西来说,西藏或藏缅交界处说;云南土著说;河湟古羌人北来之说;另外还有濮人说、卢人说及云南土著说。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僰的基础上,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过程中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传说,据传世较完整的水西安氏谱系计算,至清康熙初年已历传85代,约可上溯至战国前期,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

语言方面: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僳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彝语是比较典型的韵母单元音化语言,大多数方言元音分松紧;声母多,韵母少;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的方言有鼻冠浊复辅音和清擦边音;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调值平直。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名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量词丰富,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声母辅音清浊交替表示。

彝语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大小凉山一带;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部;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

(二)彝文

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约有一万多字,是处于表意向表音发展中的一种音节文字,通行于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方言地区。发现较早的金石彝文如:贵州的《拦龙桥碑记》(1259年)、《成化钟铭文》(1485年)、云南的《镌字崖》(1533年)等,后又发现贵州的《妥阿哲纪功碑》,推测可能是蜀汉时期的作品。从字体看,那时的彝文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据清《一统志》卷四八四载:“唐,阿畸,纳垢夷之后,隐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爨人至念习之,以为书法。”彝文经典《帝王世纪·人类历史》载:宓阿叠创造文字。《西南彝志》载:伊阿伍创造文字。还有阿使拉责、吉禄老人、伯博耿等人创造文字的种种传说。有人推断,《后汉书·笮都夷传》所载的《白狼歌》,可能是用白狼文写下来的,白狼文是彝文的前身。有人认为,战国时的巴蜀铜戈文字可能与彝文有历史上的联系。也有人认为,西安半坡的刻划符号与彝文相近似,彩陶刻划符号与凉山彝族衣饰上的图案也相似。但从已发现的金石碑文和文献记载等推断,彝文产生不应晚于东汉。彝文多数是独体字,有少数合体字,没有表示义类的偏旁部首,笔划少则一笔,多则十几笔,一般三、五笔。基本笔划有竖、横、左斜、右斜、点、圆、半圆、竖折、横折等。书写行款四川彝文为横列左行,现也有横列右行的;云贵彝文为直列右行,晚近也有直列左行的。彝文造字,采用象形、会意、转位、增点、同音假借、借用汉字等方法。

彝族的历史:

3000多年的彝族文明史,展示了彝族曾历经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和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阶段。�

远古时期,彝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和洱海地区,从陆续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遗物和遗迹看,彝族曾经历一段漫长的新石器时代。晋宁石寨山滇人墓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说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末,滇池地区曾出现灿烂的青铜文化。公元前280年楚将庄礄到滇池时,“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史记·西南夷列传》),可见古代滇池地区的生产力已有较高水平。楚人留滇,使滇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

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游牧部落是雟、昆明;定居部落是夜郎、滇、邛都,各自分布于今贵州安顺、云南晋宁、四川西昌一带。与此同时,彝族传说自“六祖”后十余代约当西汉中、后期,已有兹、莫、毕、革、卓五种等级的分化。其中兹、莫、毕为统治者,革、卓为被统治者。彝文著作则有“六祖”畜牧部落征服濮人农业部落的记载。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居住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王、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或“六祖”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公元八世纪前后,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主集团,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的首领皮罗阁在公元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由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对彝族先民居住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一时期,在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罗甸”等奴隶主集团和政权,总称为“罗氏鬼主”。凉山彝区原来的部落军事首领“兹莫”,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奴隶主统治的秩序,由几十个“兹莫”统治。�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蒙古贵族为加强各地彝族兹莫即奴隶主争取工作,在彝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而建立了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续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在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撒(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如在东川、乌蒙等地,乾隆十一年(1746),已经是“汉土民夷,比屋而居……与内地气象无二”。�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逐步侵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个彝族地区,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广大彝区,由于居住分散,历史、地理条件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滇、黔、桂绝大部分彝区早已进入封建地主制;滇东北、黔西北部分地区尚存有领主经济的残余;川、滇大小凉山地区还长期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

另外,在云南铁路沿线彝族地区,已有资本主义因素。在滇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以龙、陇、卢、禄、陆、安六大家族为主体的封建地主、官僚买办集团。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粉碎了封建制和奴隶制的枷锁,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彝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彝区社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彝族的内部统治

1949年以前,大小凉山彝族社会的全体成员,严格地划分为诺伙、曲诺、阿加和呷西四个等级。诺伙是统治等级,其余是被统治等级,程度不同地受着诺伙的剥削和奴役。但在被统治等级中,也有高等级占有低等级的现象。1949年以后这种奴隶社会的等级制被废除。

(一)诺伙 汉语称“黑彝”,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无上的特权,是凉山的统治者,诺伙都有严密的家支组织和广泛的家支联系,并利用家支进行统治,自视血统纯洁、高贵,享有世袭的贵族身份和统治特权,与被统治等级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少数诺伙虽然经济下降,但并不因此改变他们的贵族身份和等级特权。�

(二)曲诺 汉语称“白彝”或“百姓”,是被统治等级中最高的等级。这个等级也是世袭而来,少数是阿加赎身来的。他们的人身世代隶属于各自的诺伙主子,必须居于主子的管辖区内。诺伙主子有权将他们的人身转让、赠送、赔偿乃至作为赌注。不过事先一般要取得曲诺本人的同意。曲诺有自己的婚权和对子女的亲权,有独立的经济生活,但他们的财权是不完整的,要受到主子的一定限制以至侵夺,由于曲诺内部的贫富分化,少数人无地无畜,欠租举债,被迫等级下降沦入阿加和呷西的队伍;也有少数占有较多的土地和牲畜,并占有几户阿加和几个呷西。然而,曲诺永远不能上升为诺伙,也不能摆脱对诺伙的人身隶属关系。只在局部边沿地区,由于曲诺对所属的诺伙进行了反复的斗争,才使隶属关系稍有松驰,以至完全摆脱这种关系。�

(三)阿加 汉语称“安家娃子”。他们的社会地位比曲诺更低,除少数是下降的曲诺即所谓彝根阿加外,大多是汉人呷西经主子强迫配婚后与主子分居分食,等级上升的所谓汉根阿加。由于阿加的血统不同,彝根阿加只被诺伙占有,汉根阿加既可被诺伙占有,也可被曲诺以至彝根阿加占有。任何主子都有权将汉根阿加整户拆散、变卖以至虐杀,但对有家支的彝根阿加,主子一般不能任意杀害。汉根阿加必须住在主子的宅旁,以便随时供主子驱使,毫无行动自由,而彝根阿加只需住在主子的管辖区内,阿加无婚权和子女的亲权,主子有权随意将阿加的子女抽作呷西和陪嫁丫头,阿加子女的婚配概由主子作主。少数阿加的子女经主子允许可以自婚,但女儿外嫁,聘金全归主子,儿子自婚后所生的子女,一般是第一个女儿归自己,其余全归主子,或女儿与主子对分,儿子全归主子,也有主子只抽第二个子女的。主子允许阿加持有少量私产来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但这种极为菲薄的财产与阿加人身一样也完全归主子所有和支配。少数阿加可以上升为曲诺。�

(四)呷西 彝语称“呷西呷洛”,汉语称“锅庄娃子”。他们居于等级阶梯的最底层,主要是掠来和买来的汉人,或抽来的阿加子女,少数是破产下降的曲诺。呷西一般都单身,一无所有,毫无人身自由权利。他们可被诺伙、曲诺以至阿加占有,终年住在主子家里,在主子的监视下从事家内和田间的劳役。主子为使呷西繁殖奴产子,防止他们逃走,往往强迫呷西配婚成家,允许上升为阿加。

彝族围成圈的舞蹈有那些

最常见的是 打跳 舞 纳西、傈僳、苗族 等都有这舞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