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简介)

和顺图书馆怎么样

和顺图书馆怎么样

这座图书馆是中国建设历史最早、藏书最丰富的的乡村图书馆,这么有名的一个图书馆居然还没有人来点评?整个图书馆建筑飞檐挑角,非常有特色,环境幽静,馆舍华丽,有6个阅览室,环境非常优雅,极其适合阅读的氛围,偶非常喜欢~~据导游给我们介绍,图书馆藏书上万册,其中有不少是国内罕见的珍本、孤本,参观时我心里暗暗的佩服这样一个边陲小镇,不过5000余人,却有一个如此规模的图书馆,罕见啊!怪不得和顺古镇的文化氛围之浓,之厚重……可惜我们参观的人不能在他家享受阅读的快乐,遗憾,并且也更加羡慕和顺人了~~~

和顺图书馆能进去看书吗

和顺图书馆能进去看书吗

当然能了 ,挺不错的哦 ,而且人很少

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在云南和顺翻译句子

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在云南和顺翻译句子

the largest country library of China is in YunNan HeShun

中国有那些出名的图书馆?

腾冲的和顺图书馆——腾冲有一座令世人羡慕的乡村”大学校”–和顺图书馆。70多年来受它熏陶,加上自己努力成才的莘莘学子难以计数,它是历史上和顺人”启智化愚”的知识殿堂。今天的和顺图书馆,已成为侨乡和顺显著的象征,每年到此学习、观光者数以万计,成为了侨乡和顺和腾冲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窗口。和顺图书馆址最早的称呼叫”汉景殿”,它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又叫”三元宫”。而大门建筑稍后,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和顺图书馆房屋系中西合壁式建筑,二十年代建盖的藏书楼所使用的玻璃、铁门等建筑用材全都是英国制造,然后从缅甸运来的。历史上,它曾经兼办过”邮政代办所”,馆内藏书达七万多册,藏有多种孤本、善本书籍,特别是清代木刻本,传世稀少的大型丛书、地方文献、早期的东南亚史和华侨史书刊,它丰富的馆藏资料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和旅游观光者前来查阅和参观。

云南最大的民间图书馆在哪?

云南腾冲县的和顺乡,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和顺侨乡的详情

“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这首小诗是近人李根源所作。切合当地的特点。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这“官马大道”之旁。和顺的居民,原多为兄弟民族。南诏大理时期,汉族等其他民族逐步迁入,尤以明代为多。这些来自内地的居民,有较高的文化,加上和顺地近缅甸,边境来往比较自由,无需千里跋涉或远渡重洋,边民常有来往,语言易通。因之,遇有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的公务,常被聘为“通事”(翻译)、向导,有的则在“四夷馆”、“缅字馆”内负责培养翻译人才;有的往来于滇缅边境,经商开矿,做工服役;有的则在缅甸政府、机关中供职,甚至成为要员。如:清代尹蓉,曾被尊为缅王师,许名宽曾为缅王宰辅。一般仅能维生,也有一部分成为有实力的工商业者。乾嘉之际,社会稳定,海禁末开,与国外通商多沿陆路,此时旅缅华侨亦多,也是和顺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自航海开通,腾缅商情锐减。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密支那、腊戍至曼德里的铁路相继修通,由腾冲至缅甸腹地的交通大为改善,云南烟、酒、丝、茶,畅销缅域;缅甸的棉花、玉器、宝石,也大宗采进。腾冲的纺织业也一度兴盛。和顺的经济发展又突起一个高峰。其后,关禁严,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商道一度断绝,生意萧条。

和顺侨胞身在国外,心系祖国。他们热切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时刻关心边疆建设。他们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持革命事业,慷慨捐输,多方奔走,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和鲜血。孙中山曾表彰和顺华侨寸海亭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们长期以来,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在家乡修桥筑路、建造寺观、培植风景、发展文化教育。村中的公共建设,无一不渗透着他们的心血。走

进和顺村,只见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修缮良好,粉墙黛瓦,整洁美观。为数不少的宽敞院落,居住的人很少,因主人多侨居国外,住房仅托亲友代管。村中的大路小巷,全为石条镶砌,平整光洁;甚至村前的田埂上,村后芭蕉关的关坡上,也铺有石条。腾冲多雨,在别处泥泞难行,在这里却不烂不滑。环村而过的清溪上,一座座洗衣亭跨河而建。亭多为两间平房大小,房顶四角微翘,水上立有井字形石条,旁设木条凳。泉从石下流过,触手可及。村民在这里洗衣洗菜,晴天避热,阴天避雨,从田里做活回来,可在此冲洗纳凉。村旁路边,巷口街傍,常有一座座半圆形的月台,地面平展,围有护栏,中有石凳,上覆大青树,每当傍晚,老人相聚谈天,小孩戏

耍其间,一片欢声笑语。再看那屹立在村中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较为良好的益群中学,使人真切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富庶而又人人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村,是一个有文化而重美德的侨乡。

和顺侨乡,气候温和,花木茂盛,人们重视乡村风景的培植,古建筑保存较多。西面,村子的尽头,和顺坝的南端,大盈江口的鳌山上有巨杉矗立的魁阁。那遍山碧油油的香果树,那苔花斑斑的青石,那洁净的林前石板小路,那弯弯曲曲的小道尽头的古典建筑,那横卧在月台之上的石牛,那粗约五米的元代古杉,全“锁”在一片青翠碧绿之中。村东蕉溪村旁,帅头坡与来凤山结合处的元龙阁,楼阁交错,气势雄壮。阁前池水青碧,地周古树成荫,湖光阁影,擅胜一方。

阁旁的蕉溪村,有数十户人家,沿山而居,其中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故居。艾思奇的故居,为一中式院落,建筑较为精巧,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口,青藤缠绕,古朴秀雅。近年,艾思奇亲属已将故居捐赠国家,政府已拨款加以维修。

玲珑典雅的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现有图书六万多册,其中不少是国内珍本、孤本。建于1940年的益群中学,曾为侨乡培养出许多人才,现有在校学生1000多人。

和顺乡还出过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被章太炎称为“滇南一枝笔”的李曰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寸树声等知名人士,更多的是经商有方,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界的腾冲县,有一处古典秀美的江南乡村——和顺乡。这是一处人间秘境,保存着云南最具古典风格的乡村景致和明清以前的许多建筑和民风民俗。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曾经拥有的精致生活、华丽排场已经散去,葬入历史的尘土。

出腾冲县城4公里,穿过一片稻田,在蛙声中跨过石桥就到了和顺乡。和顺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是古代川、滇,缅、印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著名的侨乡。

乡村道路旁屹立着供人避雨的灰色的风雨亭,潺潺溪流和睡莲间的具有明代风格的洗衣亭,依然有少妇在水边的厚木板上捣衣洗菜,白鹅像唐诗描写的那样在龙潭里悠游。百年前建造的画栋、雕梁、家具、牌坊、文庙、匾额完好如初,虽被风雨褪尽色彩,却更加赏心悦目,衬托出了灵秀乡村的厚重古韵。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过双虹桥,来到和顺乡的水锥村,只见一栋栋密集的古宅环山而建,粉墙黛瓦,整洁美观。宅屋间有一条条深幽的街巷,把整个村庄连为一体。看得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小,建筑形制也经过规划、设计的村寨,曾经有过辉煌。村上的几处宗氏祠堂修得格外富丽,显示着家族的威仪,让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经历了沧桑艰辛后,在祖居故土上的耀祖光宗。

我在小巷里行走着,在小巷里寻觅着。风雨迷蒙时,小巷很黑很长,似乎没有尽头;太阳下,阳光在小巷洒下斑驳的光点,闪闪烁烁,神秘而奇幻。巷道两旁的大闾门,灰黑灰黑的;厚厚的墙体,也是灰黑灰黑的。只觉得那门那墙,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在我面前打开。一页历史,一页风雨,页页都写得凝重而漫长。和顺侨乡600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走进任何一个平常人家,走进深宅大院,当你听到墙上的老钟敲响,一种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的感觉便会油然而升。每一个外人都会睹物遥想当年腾冲人家的生活场景和他们“与国际接轨”的时尚生活方式,每一个宅院里都有叙述不完的各自的故事,每一户人家的珍藏也不尽相同。

经过岁月的沉淀,不经意散落在民间的器物,向人们述说着和顺乡间曾经的辉煌和时尚。一个布衣女子从吱吱作响的木楼梯拾级而下走进堂屋,手上那盏发着淡淡光亮的油灯照着她前行的脚步。用俄罗斯茶壶冲一杯咖啡,一阵浓香立刻在青石铺地木雕为窗的老宅中散开。在南洋风格雕饰的紫檀木椅上坐下,轻轻地呷一口,墙上意大利罗马挂钟的金属摆锤发出低沉而圆浑的音响,平添了留守人的一份落寞,却也仿佛告诉人们,现在该是主人喝晚茶的时候了。

信步于和顺乡,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种中原儒家文化所独有的宁静与儒雅。

信步于和顺的小街与巷道之中,总让人感到说不出的愉悦与舒服,所有的建筑都显得是那样的和谐,雨水冲刷过后反射着晶莹亮光的青石板路、风水月台上摇曳着簌簌作响的香樟树、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牌匾、依山傍水的宗祠、倒映着参天大树的龙潭……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种中原儒家文化所独有的宁静与儒雅;展示出扎根于田园,得益于现代的水乡风情长卷。

和顺人追求儒雅,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了村中的各个建筑

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他们美好的愿望。

在村口矗立的一幢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和顺乡图书馆,是全国建馆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乡村级图书馆。轻轻推开大门,一股在文学史里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内修剪整齐的黄香木绿意盎然,两侧的丛竹青葱滴翠。与竹相对的一株玉兰,新芽初绽,似有若无,更使人对花儿将开时的娇艳多了一份痴想。我站在和顺图书馆大门前,俯瞰蕉溪绿水、双桥彩虹和金黄的稻浪,清流不断,知识的泉源不绝,文化之津的舟楫穿梭如织。大雅的和顺,深深的小巷,杰出的人才,不都和这座图书馆有关吗?深深的小巷,寻不尽千古风流;淙淙的溪流,流不完边地古镇的儒雅传奇。苔痕斑斑的石壁足以证明其悠久的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文人墨客的题词更显出一份凝重

和顺侨乡门票:80元/人

和顺县哪有图书漂流活动?

和顺县职中大门对面的“融庐”长期设有图书漂流活动,还能在那读书会友

和顺古镇有什么好玩的?

和顺图书馆

到过和顺的人一定知道和顺图书馆,并且所有的人都会为古镇有这样规模的图书馆感到惊诧。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艾思奇纪念馆”院内串楼同栏,点缀西式阳台。环境清幽典雅,中西合璧的房屋建筑风格独具。

寸氏宗祠

值得一说的宗祠是寸氏宗祠。它的门额造型和雕饰,有更多西方建筑的味道。面对着和顺一望无际的田野,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的高贵而典雅。而它的院落也不同于一般中国建筑正南正北的格局,而是依地势而建的一个长方形院落,大门则开在院子的一侧。院子里遍植花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高高的台阶上,是一个若大的厅堂,坐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观夏日里的落雨,真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设和顺茶馆,这里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是品茗休闲、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 ——信息来源于小镇微报

和顺在哪

提起云南腾冲县的和顺乡,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成语:人杰地灵.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评价——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历史文化内蕴十分丰厚的“华侨之乡”、“书香名里”.这里拥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张天放语)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关于云南民居的作文

云南腾冲民居:

位于滇西南的腾冲古城,与缅甸邻近,被誉为中国极边第一城。去腾冲的路上有高黎贡山阻挡,怒江、澜沧江横贯,交通不便,然而却并非无人问津。近年来自助旅游新潮,这里的火山地热温泉吸引了众多游客。远离工业化的尘嚣,空气清新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秋天金黄的稻田中散布着零星的白色小村庄,一派与世无争的安宁氛围。徽州民居以粉墙黛瓦、朴实无华为特色,云南民居也是白墙灰瓦,但细节部分添加了不少彩绘,色泽鲜艳,体现了地方和民族特点。同样,在腾冲郊区不远,一座依山傍水、面积不大的和顺古镇却获得多重美誉,如“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等,成为中国魅力名镇。

自古因为处于中原向南亚的要道,虽远隔崇山峻岭也不能阻挡人们开拓边疆、促进交流的愿望。特色物产通过茶马古道输往境外,加强了与缅甸、印度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培育了和顺的不少商帮。古镇中迂回曲折的走马转角楼,顺应马帮商队的石砌小径,富有人情味。附近火山群星罗棋布,增强了自然环境的气势,但必须登热气球从天上俯瞰才能感受到这种风情。和顺古镇的人民世代过着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活,在社会分工不明显的传统社会,根据需要扮演着多重角色。古镇出过近代名人艾思奇,与这里的文风有关,而镇里的一座乡村图书馆,更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

和顺图书馆建于民国,当时一群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在这里搞了咸新社(咸于维新),共同学习和传播革命思想。知识分子们意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于是把这里建成一座图书馆,让村民们也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却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与普罗大众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奠定革命的群众基础,更何况是在这样边陲的山区。作为乡村图书馆,规模自然有限,但作为文化符号却有一定象征意义。2006年和顺图书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芭蕉叶掩映下的小桥流水,进入和顺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端坐于山坡之上的和顺图书馆。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大门乃中国传统风格的木构门楼,牌匾上书“和顺图书馆”、“文化源泉”。第二进院落是中西合璧的砖砌三开间牌坊,上书“文化之津”。此处地势渐高,登临回望,古镇的自然人文风情尽收眼底。

进入门内则是图书馆主楼——一座近代民族风格的小楼。以木构为主,环境古朴优雅,挂满的红灯笼增添了喜庆气氛。两侧采用六角亭形式的副楼,飞檐翘角,轻盈欲飞,也能多角度地接受光源。采用立体窗也增加了采光面积,这是吸收西方建筑的特点,适应图书馆阅读的需要。

走进图书借阅室内,面积不大,陈列着不少报刊杂志和图书,几张书桌,至今仍供村民休闲阅读之用。特别是村里的老年人,闲来到此处读书,享受知识的乐趣。室内陈列和结构都还保留了民国时代的特征,古老的摆钟记录了时光的流逝。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最后一进藏弥楼为30年代扩建而成,据说收藏了不少古籍善本,也作为图书馆的储备库使用。这座两层楼房呈西洋特色,下书“古阁文津”,似乎和避暑山庄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津阁、老北京图书馆主楼的文津阁遥相呼应。京城皇家有的,小乡村也有。风光秀丽的和顺古镇,也因为文脉的延续而历久弥新。

答案补充 白族是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居住建筑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筑的精萃所在。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唐代南诏王异牟寻的都城。在那古代文化兴盛的年代,白族工匠吸取 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 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由于过去的人民生活地位 不同,所以房屋的建筑格调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般的 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 ”;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 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答案补充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 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 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 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 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 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 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 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 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 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 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    答案补充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 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辞句。照壁前设 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 ,花香四溢。